月不长圆花易落,一生惆怅为伊多。
※提示:拼音为程序生成,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。
这首诗描述了一段爱情故事,两个人互相眷恋,眼神交流细腻如丝,仿佛轻柔的波涛。然而,时间无法停留,月圆缺变,花儿凋谢。作者为了心爱的人,经历了一生的惆怅和忧愁。整首诗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,以及爱情中的离合悲欢。
这首诗描述了一段爱情故事,两个人互相眷恋,眼神交流细腻如丝,仿佛轻柔的波涛。然而,时间无法停留,月圆缺变,花儿凋谢。作者为了心爱的人,经历了一生的惆怅和忧愁。整首诗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,以及爱情中的离合悲欢。
这首诗是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。第一句“天南不可去”意味着他不想去远方,也许因为有所留恋或者是因为害怕离别带来的痛苦。第二句“君去吊灵均”则描写了他的朋友或亲人去祭拜逝去的人,而他无法陪伴在身边,只能遥寄思念之情。接下来,“落日青山路,秋风白发人”,将自然景色与人生阅历相融合,落日和青山暗示着时光匆匆流逝,而秋风和白发则象征着岁月已经使人悲欢离合之后变得沧桑老朽。最后两句“言危无继者,道在有明神。满目尽胡越,平生何处陈。”表达了诗人深刻的哲理思考,指出了人生中面对荣辱、顺逆、困境等种种问题时需要依靠信仰之力度过难关。最后一句“平生何处陈”则询问自己曾经留下记忆和足迹的地方在何处。
这首诗意味深长,描述了一个宁静、美丽而感人的场景。作者表达了对平静、安详生活方式的追求,并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丽来强调其价值。 第一句话表明“不必繁弦不必歌”,意思是不需要华丽的音乐和歌唱来增添情趣。第二句话“静中相对更情多”则表明在平静的环境下,彼此之间的情感更容易产生。 接下来,作者使用了比喻和象征性语言,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。例如,“殷鲜一半霞分绮”指的是夕阳染红了一半天空,让云彩看起来像锦缎;“洁澈旁边月飐波”是说月光清澈,倒映在水波上。 最后两句话则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情。他希望能够重回这个美丽的地方,但也知道自己将不得不与这个环境告别,这是非常遗憾的。
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离散流亡的人在秋天孤独而失落的情感。他已经远离家乡万里之遥,尝尽世间荒凉和寂寞,然而此时此刻,他仍在高处徘徊,凝望着远方。 他喝着浊醪,却已经没有了醉意,黄菊也因为气温开始回暖而未能开放。他曾经有过战斗归来的冲动,但现在他已不再想要回到那个混乱的国度。他思念着故乡和故人,但他们却都不知道他的境遇。 他触景生情,感慨万分,但这种无奈和沮丧,没法改变既定的命运。最后,他无法等待太阳落山后再行动,只能在残阳下离开楚台。整首诗透露出流亡者的渴望归乡的心情和无奈的绝望。
这首诗描绘了自然景观和生活场景之间的对比,以及一个人在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幸福时所面临的困境。 第一句中,“三点五点”指的是雨滴打在山上发出的声音,暗示着下雨天气。而“一枝两枝”则描述了花草丛中的美丽景色。第二句中,“蛱蝶狂飞掠芳草”形象地展现了春天的景象,而“鸳鸯稳睡翘暖沙”则表达了温馨和舒适的情感。 第三句中,“阙下新居成别业”说明主人公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家,但是“江南旧隐是谁家”,表示他仍然在寻找自己真正的归属和家庭背景。第四句中,“东迁西去俱无计”表明他想要改变生活,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实现,而“却羡暝归林上鸦”则表达了他对于那些自由自在的动物的羡慕之情。 总之,这首诗歌通过对大自然和生活细节的描写,深刻地揭示了个人生活中的苦涩、迷茫和向往。
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对山水自然的喜爱和对繁华都市的疲惫感受。诗人在青山旁边小隐,枕着潺湲的流水,逍遥自在地钓鱼垂钓,享受自然之美。春天时,他跟随着后浦的春风四处游玩;秋天时,在南塘听雨入眠。同时,他也习惯了清晨雾气中鸟群的惊扰,欣赏着夕阳余晖渐入烟云之中。回首看向都市,却感到寂寞和无奈。他深感城市的忙碌和浮躁,不由得惆怅起来,只能在热闹街道上匆匆而过。
这首诗描述了一个风景优美的溪边景象,花开满枝,百鸟飞翔,而下方的石矶上有一只白鹭,正在晚霞中翘首观望。整幅画面充满了生机和自然之美,给人们带来宁静和惬意的感受。
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宁静的春日景象,有一条清澈碧绿的小溪,在密集的竹林和盛开的花朵之间缓缓流淌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作者感到非常愉悦和舒适,并倡议读者放下身上的杂务,停下脚步,静享自然的美妙。 诗中提到的竹林和花朵隐没其间,给人以隐秘、幽静的感觉,就像是进入了一个神秘的洞穴;而清冷的山雪则增加了这种神秘感。作者也提到了征车,意味着这个地方虽然偏僻,但仍有旅行者路过。不过,即便如此,尘土和杂乱似乎始终不会扰乱这里的宁静和美好。
这首诗描述了诗人的孤寂和忧虑。他住在长洲苑外一所荒居中,听着风声雨声,看着流水和古木。他感到四周静谧,没有鸟儿的影子和人的声音。他心情沉重,思绪万千,觉得自己就像坐在深处的愁云之中。 诗人在姑苏城里生活,城内有十万户人家,楼台上有歌舞演出。然而,他并不同样享受这些繁华景象,他只是平凡的人,经常在夜晚倚着月光或者卧在花丛之中。他认为荣耀与辱骂都不是最重要的,他的生活虽然平淡但是十分安宁。他并不担心外部的困扰,包括贼匪和战争等,他只关注于内部的政治问题和文化萧条。他惋惜现在没有人和他交流,只有琴声能给他一点慰藉。最后,诗人提到伯牙和他感悟海上的沧溟,感叹今朝的风雨让他更加思念远方。
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寒冷孤独的寒城中游荡时的感受。他看到远方的关河和战场,感受到了历经岁月的变迁和战争的残酷。他想起了过去的岁月,回忆着旧营锁月、新冢封苔的景象,但现在,野草已被霜凋,黄云笼罩着天空,整个世界都在无尽的愁绪之中,仿佛只剩下了空城、铁马和旗帜。他对江南的美景和自然显得无动于衷,只有对辽水天山的怀念才能让他的心灵得到一些安慰。整首诗意境深邃、悲凉,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家国失落的悲伤。
举国繁华委逝川,羽毛飘荡一年年。
杜鹃放弃了繁华的故园山川,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。
他山叫处花成血,旧苑春来草似烟。
在异乡鸣叫,鲜血染红了山上花丛,可春天来到,老花园依然草木茂盛。
雨暗不离浓绿树,月斜长吊欲明天。
雨后凉风,它藏在绿树丛中声声哀啼,夜幕初开,它迎着欲曙的天空肃然鸣叫。
湘江日暮声凄切,愁杀行人归去船。
天色渐晚,它在湘江边凄凉鸣叫,使归家的船只行人悲愁之至。
举国繁华委逝川,羽毛飘荡一年年。
国:故国。委:舍弃,丢弃。
他山叫处花成血,旧苑(yuàn)春来草似烟。
他山:别处的山,这里指异乡。苑:古代养禽兽植林木的地方,花园。草似烟:形容草木依然茂盛。烟: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。
雨暗不离浓绿树,月斜长吊欲明天。
雨暗:下雨时天色昏暗。离:分开。长:通“常”,持续,经常。吊:悬挂。欲:想要。
湘江日暮(mù)声凄切,愁杀行人归去船。
湘江:长江支流,在今湖南省。日暮:太阳快落山的时候。凄切:凄凉悲切。愁杀:亦作“愁煞”,谓使人极为忧愁。杀,表示程度深。
旧时有蜀国国王化身杜鹃悲啼的传说。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,臆想出来的故事。此篇咏写子规,就从这个故事落笔,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,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。这个悲剧性的经历,正为下面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。
由于哀啼声切,加上鸟嘴呈现红色,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。诗人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,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,使用了夸张的手法,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。可是,这样悲鸣也不可能有什么结果。故国春来,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,青葱拂郁,含烟吐雾,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。“草似烟”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,形象生动。这里借春草作反衬,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,想象之奇特,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。第二联中,“他山”与“旧苑”对举,一热一冷,映照鲜明,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、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。
后半篇继续多方面地展开对子规啼声的描绘。不同的地方,持续的鸣叫,它就是这样不停地悲啼,不停地倾诉自己内心的伤痛,从晴日至阴雨,从夜晚到天明。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著的呼叫,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,不能不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,叫人黯然魂消、伤心欲泣。
从诗篇末尾的“湘江”看,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。作者罢官,流寓荆南,这首诗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。诗歌借咏物托意,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,反复着墨渲染,但又不陷于单调、死板地勾形摹状,而能将所咏对象融入多样化的情景与联想中,正写侧写、虚笔实笔巧妙地结合使用,达到“状物而得其神”的艺术效果。这是对写作咏物诗的有益启示。